12月25日上午9时,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兼职讲席教授、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系教授、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康做客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了题为“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中国的美学话语”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主持,中心及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部分研究生到场参与。
首先,刘康教授对标题作了简短的讨论。理论具有普适性,但不同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理论的地域性很强,理论的中西区别仍然是现代学者绕不开的问题。所谓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模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的理论建设并不仅仅是回应西方冲击的历史,而是建立在实践和理论内部需要的基础上的主动选择,同时,这种主动建设对国际理论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毛泽东思想”在国外引起的轰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康教授认为,当下研究者应在超越二元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在“世界的中国”这一认知下,积极地展开对中国美学话语的研究。
随后,刘康教授围绕中国美学话语的建构与转换,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三个方法论概念,即历史化、元批评以及问题化。首先,在历史化的问题上,刘康教授认为历史不是单纯的历史,而是历史叙事,研究者需具备大历史、思想史、学术史的视角,留意中国现代启蒙的情感关注,展开对中国美学话语建构的方法与叙述的研究。其次,刘康教授认为历史主义叙事本身比如结论、内容、结构等也需要被纳入到历史化的反思之中,而这就是元批评。刘康教授对中国美学话语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早在延安时期,中国理论话语就已开始了对西方理论的反思。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后来的文艺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是一种民族情感和意识形态的表现,在中国有深厚的土壤和当代需求。马克思论著经过诸多阐释,已产生复杂的变化,研究者应厘清其中区别,不能仅用中国化一语将问题大而化之。再次,问题化意味着需要找出问题,并进行质疑、批判和反思。
最后,刘康教授与谭好哲教授进行了对谈。谭好哲教授从该如何做学术的角度继续阐发了刘康教授提出的三个概念。谭教授认为,中国学术界受到学科体制束缚,将思考的领域窄化,一旦跳出自己的圈子,进入大的学术语境,往往缺少宏观层面的学术理论支撑,而刘康教授提出的这种宏观层面的学术理论支撑,是现在中国学术界所必要的。
在互动环节中,刘康教授积极回应师生们的提问。谭好哲教授对刘康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至此,讲座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