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15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周兴陆教授做客“新杏坛”,作题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北游南归”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樊庆彦教授主持,通过腾讯会议线上直播,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李剑锋教授、李桂奎教授,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国际教育学院朱家英老师,燕山大学郑艳玲教授,江苏大学杨贵环教授,齐鲁师范学院杨峰教授等校内外一百三十余名师生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樊庆彦教授对周教授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作简要介绍。
在讲座的主体部分,周教授认为,南北方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情感意义,是为华夷之辨、出处冲突的政治文化隐喻。他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段,具体阐述“北游南归”的文学史现象。最后得出结论:文化认同感消弭地域差异性,政治的向心性、道统文脉的普适性和包容性远远超越了地域的狭隘性,分久必合、天下一家是总的趋势。
具体来说,在六朝南北对峙时期,长期分裂和对峙造成了普遍的士人被迫北游而不得南归的悲剧,这种悲剧对陆机和庾信而言尤为刻骨铭心。他们都经历了亡国剧变,滞留北地,自认为是“吴人”或“关外人”,其诗文饱含着浓郁的桑梓之念。到了大一统的唐代与明代,“南北”代表的空间情感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在唐代,落第和贬谪相伴而生,北游的热情和南还的失意、南遣的酸苦成为唐人诗文中经常出现的空间情感,“南北”也就集中表现为对政治权力中心的向往、靠近、参与的热情和这种热情不能实现而带来的失落与不平;在明代,政局内部存在南北的撕裂乃至对立,南方士人与政治中心渐相背离,大量南方文士的乡居促使地域风格愈益凸显。在宋元、明清易代之际,“南北”具有了“华夷之辨”的政治内涵,“北游”“南归”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而总体趋势是逐渐认同新兴政权,“华夷之辨”观念逐渐淡化,“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新型国家观取而代之。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明清文言小说作家的南北地域分布、北人对南人的态度演变、古代文论与当下的接榫等问题发问,周教授耐心地一一作答。针对古代文论接榫近现代这一问题,周教授表示,古代文论到了五四以后实现了质的飞跃而非断层,一些具体的文学观念始终一以贯之,诸如经世致用、性灵、纯文学等文学观念都可与现代接续起来。
最后,樊庆彦教授再次感谢周教授的精彩讲座,并总结称文人北游南归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文学现象,周教授对这一现象的细致分析和全面解读,让同学们对文学发展的规律、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和文学创作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准确地把握,其结论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而且周教授的研究路径和治学方法,以及他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对学术的不懈探索精神,也都非常值得学习。
至此,本场讲座圆满落幕。
主讲人简介:周兴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中国文论通史》《文心雕龙精读》《吴敬梓诗说研究》《诗歌评点与理论研究》等学术著作。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范式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