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2点30分,浙江大学古籍所教授、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兼职特聘教授贾海生作客“新杏坛”,于线上作题为“同一礼典在礼书与铭文中的不同特点——以婚礼中的庙见之礼为例”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杜泽逊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370余名师生参与。
讲座开始前,杜泽逊对贾海生的研究领域和成果作简要介绍,高度赞扬了贾海生在礼学文献与出土文献领域的贡献,并向大家推荐贾海生的《说文解字音证》一书。杜泽逊强调这次讲座内容是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的典型运用,具有方法论指导作用。
讲座伊始,贾海生向大家介绍了本次讲座的内容:礼书所记“庙见之礼”及特点;铭文所见庙见之礼及特点;结语。贾海生指出庙见之礼指亲迎时来妇之舅姑(夫之父母)皆亡,亲迎之明日来妇无法践行妇见舅姑之礼,于是同牢合卺后三月之内在庙中祭祀舅姑,犹如舅姑生时来妇以特豚孝养舅姑于室中一样,皆是为了表明亲受室事于舅姑而得以与夫共承宗庙。借助《仪礼·士昏礼》和考古所见周初宗庙建筑遗址及复原图等,贾海生总结出礼书所记庙见之礼的五个特点:舅姑别席异面;洗设于庙门之外;室事交于阶;奠菜不立尸;不享不馈。根据文献,贾海生将庙见之礼的礼义归纳为两点:成妇之义;察妇善恶。贾海生总结,历代礼家皆认为庙见之礼是嫡子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娶妻时嫡妇所行之礼;庶子不主持宗庙之祭,仅有助祭的义务。娶妻时父母皆亡,庶妇是否亦行庙见之礼,传世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若孙希旦说不误,无论嫡妇还是庶妇,在舅姑双亡的情况下皆行庙见之礼。关于铜器铭文所记庙见之礼,贾海生借助出土文献,依此向大家展示了㝬叔㝬姬簋等多件礼器上的铭文,并辨析铭文中“享孝”释义。铭文中提供的信息很丰富,根据京叔簋铭文,可证明舅存姑没亦行庙见之礼;根据散车父壶,可见铭文记载夫家可以自作庙见舅姑的礼器。贾海生总结了铭文所记庙见之礼的五个特点:一是庙见礼器之所用;二是若以簋簠等礼器行庙见之礼,必是以馈食之法享孝舅姑;三是若以馈食之法享孝舅姑,必立尸以像亡亲;四是以馈食之法享孝舅姑,则有阴厌、正祭、酳尸等主要仪节;五是以簋簠等器行庙见之礼体现等级差别。由此可见铭文所见和礼书所载庙见之礼有很大的差异。贾海生最后总结,庙见之礼虽然同见于文献和铭文,礼器、进献之物等诸多方面却有很大差异。不同的礼典有相同的礼义,反映了礼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损益的特点。
讲座结束后,杜泽逊代表师生对贾海生表示感谢,高度肯定了贾海生这次讲座在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王锷教授应邀做了评议,还建议邀请贾海生到线下为师生课堂授课,有关该课题可以做系列讲座。吴柱教授认为出土文献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和解释的张力,这次讲座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在交流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提问,贾海生就郑玄、贾逵关于庙见礼的不同论述,告庙与庙见礼的区别等问题为同学们耐心答疑。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