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16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副会长项梦冰教授做客第331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题为“从方言地理学的角度看平话的地位”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张树铮教授主持,岳立静教授、张燕芬副教授、刘娟副教授出席,吸引了三十余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张树铮教授简要介绍了项梦冰教授在汉语方言学领域的地位和取得的学术成就,通过对“方言地理学”和“平话”的介绍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项梦冰教授对张树铮教授的介绍和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的邀请表示感谢。
首先,项梦冰教授从讲座的三个关键词“方言地图”“同言线”和“平话”出发,介绍了相关概念和平话的基本情况。他从《中国语言地图集》对汉语方言的划分着手,引出了方言学界对于平话归属的三种不同意见,一是主张平话独立成区,二是平话归属于粤语,三是将桂南平话和桂北平话分开处理,前者并入粤语,后者与湘粤土话关系密切,归属待定。项梦冰教授表示比较赞同“把平话归入粤语”这一观点,认为把平话和粤语的区别放在次方言的层级上处理更合适,而平话的内部差异则可以通过方言接触所导致的异化程度不同以及晚近的创新音变不同加以解释。他指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关于平话的多数研究大多为定性或兼加定量的分析,缺少系统性的地理考察。
之后,项梦冰教授向在座师生详细阐述了从方言地理学角度研究平话地位的具体过程。他依据《汉语方言地图集》提供的基础性资料,从检视平话地位的角度出发,从中选取14幅方言地图,确定12个方言特征,绘制出12条同言线。进而项梦冰教授依次介绍了12条同言线的线内负特征点和线外正特征点的数量,分析了12条同言线对平话和粤语的涵盖程度,并通过生动的比喻论证了跨方言分布的同言线用于界定方言这一方法论的合理性。
最后,项梦冰教授通过分析同言线叠加后形成的“蜂窝地图”,指出12条同言线大体在两广地区的外围聚集成束,东边有一定程度的发散延伸现象,两广腹地或者完全没有同言线通过,或者较少同言线通过,形成了方言特征保留较多的“中心区域”,而12条同言线交织形成的宽带则形成“过渡区域”。以特征数9为标准画线,更清晰地呈现出同言线束所围出的方言中心区域,而平话和粤语的核心部分都处在其中,因此项梦冰教授认为把两者划归同一个大方言是合适的。他进一步指出,粤语是强势方言,平话是弱势方言,桂北是一个实至名归的方言过渡区。
张树铮教授代表师生对项梦冰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高度评价了项梦冰教授从方言地理学角度对平话归属问题作出的详细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认为本次讲座为师生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启发,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启发去探索更多的语言学问题。
提问环节中,现场的师生就“如何使用方言地理学方法研究方言混合区域的方言”“如何绘制方言地图”“‘官平壮白客’说法的依据和历史渊源”等问题进行提问。项梦冰教授对这些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气氛活跃融洽,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