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19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何伟教授做客第341期“新杏坛”,在线上作了题为“生态语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岳立静教授主持,程相占教授、寇鑫副教授出席。本次讲座吸引了近六十多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岳立静教授简要介绍了何伟教授的学术成就,并特别提及了何伟教授在生态语言学方面的贡献,对何伟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首先,何伟教授介绍了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语言生态”一词由Einar Hauge于1970年首次提出,是指用动物、植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来类比语言与其周围环境即多语社团的相互关系,生态语言学主要有两种分析模式——豪根模式(隐喻模式)和韩礼德模式(非隐喻模式)。此外,何伟教授还提到21世纪以来生态语言学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的本质属性方面取得的显著发展。
之后,何伟教授引入了生态话语分析模式的概念。何伟教授指出这一模式是从“韩礼德模式”发展而来,其背后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并分析了生态哲学观和生态意识、话语和生态行为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意识与生态哲学观之间的关系是判断话语生态取向的依据。何伟教授指出,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借鉴并拓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通过两个例子详细介绍了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手段在语篇分析中是如何使用的。
最后,何伟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生态话语分析模式的应用领域。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主要可以用来分析网络语言、外来词、语言景观、应急语言以及文学、文化作品、教材中的语言等多个领域。何伟教授以其中的教材生态话语分析为例,谈到教材生态话语分析的重要性和针对教材生态话语分析开展的相关研究。其中何伟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教材中动物话语表征的研究,并总结道,这一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寻找新的表征动物以及维持人与动物之间生命可持续关系的话语模式,对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具有重要启示。
岳立静教授代表师生对何伟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岳立静教授指出本次讲座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尽管本次讲座是一个语言学相关的讲座,但是对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其他专业同样有很大的启发。
提问环节中,现场师生就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小说和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去分析角度解读小说有什么区别、生态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差异、在语法研究中如何更好地利用篇章这个语言单位、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生态问题以及方言背后的文化的保护问题等进行提问,何伟教授对这些问题给予了耐心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