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下午3时30分,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部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于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中心校区知新楼A906室开展题为“‘微时代’: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重构”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友峰教授主持,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副院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相占教授以及校内外众多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胡友峰教授介绍了王德胜教授的研究领域、学术成果和学术渊源,并对王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首先,王德胜教授从“生活审美化”的普泛实现谈起,他总结了“微时代”的基本特征,认为“微时代”是一个以人的日常活动及其感受满足表征生活意义形态的新的生存之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微时代把日常生活内容简化为瞬息性、规模化和体现直接消费功能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并且快速切割人的生活体验的历史深刻性方向,最终引发空前规模的“生活审美化”趋势。
其次,王德胜教授分析了微时代影响下的“去边界”的美学知识处境。微时代有其独特的“生产性”,王德胜教授从日常生活感受层面、生活满足的日常经验层面和个体感受社会化实现层面的变化展开分析,他认为微时代下的美学需要面对新的知识处境,“生活审美化”的微时代从知识有效性上质疑和破坏了传统美学“边界”的现实合法性。进而,王德胜教授指出,美学知识谱系在微时代的有限性,进一步动摇了美学既定的话语模式,体现出日常生活意义新的生成轨迹——日常感受的平面模式及其低密度价值意味。于是,“去边界”的美学知识处境,更加突出了对于美学走向一种新的生活阐释能力的要求。
最后,王德胜教授认为“微时代”要求我们回到日常感受的出发点。微时代美学从事的不再是纯粹知识性工作,而是基于现实生活形态及其意义生成过程的实践性改变。面对这一变化,微时代美学的重构需要着重关注两方面:一是关注“沟通无限”的移动互联网信息生产与传播能力;二是关注微时代生活实践,以及它影响人的意义感受不确定性的方式和程度。王德胜教授总结道,要从既有知识传统回到人的日常感受,在当下生活中寻得新的意义模式,这是微时代美学实现自身重构性发展、在现实面前重建理论信心的根本。
讲座最后,主持人胡友峰教授代表师生对王德胜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他认为王德胜教授的讲座逻辑清晰、内容生动丰富,切实抓住了当下美学的发展命脉。随后,胡友峰教授就“微时代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底层逻辑”和“代际沟通”的问题与王德胜教授探讨,胡友峰教授认为大数据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底层逻辑,并总结了大数据造成的精神生态危机。在师生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围绕当下审美文化热点问题进行提问,王德胜教授给予精湛的解答。最终,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简介: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部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教指委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国家教材委高校哲学社科学科专家组成员等。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现当代中国美学史,出版著作19部,发表论文1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