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19时,黄万华教授做客第354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题为“从‘中原’到‘南方之南方’:人类文明进程视域中世界汉语文学版图的建构和文学经典化”的学术讲座。黄万华教授为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二级教授,现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多次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和“中国高贡献学者”。本场讲座由马兵教授主持,吸引近百名师生前来聆听。
首先,黄万华教授以张翎的新作《归海》切入论题,提出需关注文学生产的“在地”因素。他结合自己时隔二十年发表的两篇论文——《战时香港文学:中原心态和本地化进程的纠结》与《从“南方之南方”出发——马华当代小说的一种管窥》,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中原心态”与“南方之南方”这两个概念的文学史意义,启示同学们关注“中原心态”可能遮蔽文学的在地多元性。随后,黄万华教授指出,“重返”历史现场的复杂差异性是汉语文学版图建构学术性的基础。这种复杂差异性提醒研究者要具有多重辩证的历史视野,由此建立多元“在地”的研究方法。黄万华教授对韩素音的作品予以着重推介,称其长篇小说《瑰宝》等是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角度才能更为充分地展示它的价值和地位的作品。
之后,黄万华教授以不同时代的欧华小说为例,阐释了华文文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中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典范性意义。黄万华教授认为,人类文明进程视域下的文学经典化应成为世界汉语文学版图构建的最终指向。在语言方面,华文文学创作的特殊语境使得作为母语的汉语资源的文学本体化成为文学史的重要历史线索。在中西文化相遇、对话的背景下,离散境遇激发作家语言意识的自觉,从而追求语言原乡的建构和汉语潜能的开掘。而在多种汉语资源的开掘中,文学性方言为华文作家们所青睐。海外移民的地域族群性,中国台湾、港澳的地方文化性,都使得华文的表达潜能在方言中得到开掘。
最后,黄万华教授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表达话题,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表现为曲折、艰难的历史进程,但文学的力量恰恰是在族群、国家冲突的时候,才在离散语境中寻求与表达命运共同体。在结语部分,黄万华教授总结道:世界汉语文学的版图仍处于建构的过程中,已“形成”的版图、地貌不断变化。无论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自立,还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打开大门是关键。立足“中原”的我们,理应关注全球汉语文学的发展。
提问环节中,在场同学围绕自己对于华文文学的思考与疑惑发言,提出王德威对于华文文学的理解、地域文学的统一化趋向、现当代文学海外影响的时间差等问题,黄万华教授均给予了耐心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