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14时,张辉教授做客第355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题为“维柯与赫尔德:一种奥尔巴赫式的关联”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刘林教授主持,罗贻荣教授、陆浩斌助理研究员、程浩芯助理研究员出席,吸引了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内外近百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刘林教授对张辉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主讲人进行介绍。张辉教授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委会委员。
首先,张辉教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奥尔巴赫及其研究成果。奥尔巴赫作为犹太背景的罗曼语语文学家,专注于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罗曼语文学研究,其著作《摹仿》(通行中译本译为《摹仿论》)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人文著作之一。奥尔巴赫的研究与现代欧洲危机联系紧密,他不仅在比较文学领域,也在欧洲人文批评上达到高峰。
其次,张辉教授探讨了维柯与赫尔德之间的思想关系。张辉教授首先分析了奥尔巴赫将维柯和赫尔德并举讨论的方法,指出并举这两位时代、国籍迥异的学者展现了赫尔德在历史主义上与维柯的相似。张辉教授继而强调了维柯和赫尔德之间存在的差异,二者表面的相似是误读维柯重要原因,事实上,在奥尔巴赫的研究中赫尔德被视为讨论维柯思想观念的背景。
之后,张辉教授分析了来自南方的维柯与来自北方的赫尔德之间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之别,重点讨论了二者在外在生命样态、自然观、以及对民族精神看法上的根本差异。维柯的思想深受南方文化的影响,而赫尔德则体现了北方的思想倾向。这种地域差异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哲学构思,也凸显二者在个性与精神气质上的迥然有别。奥尔巴赫将两人的思想理念进行对举,传达了在民族精神方面对维柯的同情之理解。
最后,张辉教授探讨了维柯和赫尔德在语文学与哲学领域的紧张关系,分析了两者在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理解上的不同立场。尽管维柯和赫尔德都重视历史和文化研究,但他们在方法论和哲学基础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对历史的解释上,也影响了他们对文化和文学的理解。奥尔巴赫通过将维柯与赫尔德关联进行讨论,更深入地阐释了维柯的思想,向我们提出了基督教整一性解体之后的亟待解决的文化问题。
主持人刘林教授代表师生对张辉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刘林教授指出张辉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阐述深入。奥尔巴赫长期受到欧美学界的高度关注,他的《摹仿论》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读书会阅读的首部专著,讲座围绕奥尔巴赫的研究展开并涉及了很多尚不为国内读者所知的研究,继而指出维柯和赫尔德(也译为“赫尔德尔”)在奥尔巴赫的研究中被反复提及,这表明奥尔巴赫在进行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刘林教授总结,讲座关注了赫尔德和维柯在历史主义观点上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在生命形态、民族精神和自然观等方面的不同,提到了历史真理的相对性和部分实现性,以及南方与北方文化的差异,并将其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相联系。
提问环节中,参与讲座的师生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理解奥尔巴赫文学观的哲学性与历史性?张辉教授指出这一问题应当置于更大的历史框架中讨论,奥尔巴赫在研究维柯和赫尔德时强调了文学的历史性质而非仅仅关注文本本身,他所关注的是文学中的历史真实性与人类情感的表达。张辉教授将奥尔巴赫的犹太身份与其论著中的历史性进行关联,认为文学不仅反映了民族历史也与世界历史相连,奥尔巴赫的分析提供了从文学断裂性和历史偶然性中探索历史总体性的新视角。第二,维柯与赫尔德的语言起源论有何差异?张辉教授指出,尽管二人在诗作为民族表达的语言上产生极大共鸣,但他们在表征民族精神的方式上存在差异,维柯认为诗是人类诗性智慧的体现,而赫尔德将诗视为民族性的表达。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