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之初,就在小小的教科书上结识了日月潭、阿里山,只不过当时幼小的我们只能感觉到她的遥远与神秘,不曾想到,长大后的一天我有幸踏上这片热土,亲自感受这里的一点一滴……
关于文化大学
“美哉中华,凤鸣高冈”,中国文化大学创校的先贤们怀着对文明的孜孜追寻,对文化的不懈追求,多少年筚路蓝缕、开山拓荒,终于打造出了今天枝繁叶茂的“中华高冈”取名“华冈”。我们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一行八人所要拜访的正是该校的“华冈新闻馆”。
我们在一个苍云变幻、芦花如雪的秋日来到了这所坐落在台北阳明山上的学术殿堂,一眼望去竟被这里到处弥漫的中国儒家文化的古色古香、儒雅大气所感动:到处的亭台楼榭、雕梁画柱,且一一为“忠、孝、仁、义”等命名。
中国文化大学地处阳明山上,海拔四百余米,泼辣的风、缠绵的雨绝非浪得虚名,我带去的那把折伞在第一次风雨中便粉身碎骨,永远地留在了阳明山上。风雨固然印象深刻,但最为难忘的却是文化大学浓浓的人情味,最后这些风雨也不过徒增心趣罢了。
第一次出现在桃园机场的时候,整个人傻傻的,心里还有点犯怵,还没有回过神儿便听到有人在叫我的名字,远处有个人在不停地向我们挥手,她就是我们从未谋面却能迅速辨认我们,又在接下来的日子对我们有求必应,送我们上飞机回大陆时眼含泪水的夏士芬老师。
在东北师大读书的时候,朋友曾送我一本复旦大学出版的《世界百年报人》,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会拿来一读,感觉书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的敏睿与智慧。直到那天的欢迎会上我见到了一位满面红光的慈祥老者,虽然我从未见过照片,但直觉告诉我他就是书的作者郑贞铭老师。在师大读书的时候何曾想到将来的某一天我会来到台湾,又何曾想到能够见到这位早已在书本上结识却从未谋面的智慧老人,更何况那天他是专门为欢迎我们而来。
虽然文化大学是私立高校,以新闻传播学院为例,他们的学生四年之后走出校门的时候在专业素质上并没有输给国立高校的学生,这就涉及要教给学生什么?一流的东西,只有给学生灌输一流的东西,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专业内的第一流,否则,学生就有可能成为二流、三流或者不入流。
关于台湾新闻
新闻不是浮躁的,能跑能说固然适合做新闻,新闻有动的一面,也有静的一面。所谓静,就是言论人才的培养,他不需要整天的风风火火,但是写出的文字要做到环环相扣,无懈可击亦非易事。
刚来台湾没几天的时候,碰巧翻开一份报纸,看到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马政府“大人”都死光了吗?》,大致是对那段时间达赖访台、热比亚影片放映时高雄的系列做法、台湾当局和大陆方面的反应做出的评论,与其说是一篇言论,倒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肆无忌惮的宣泄,文章中的无情谩骂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理智,何谈尊重二字,恐怕任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看了都会摇头。求同存异、观念互补、相互尊重才能促进和平盛世,和平盛世才可推进发展,而如此尖刻的私愤发泄也许只能激化矛盾。
所以,我对台湾的新闻没有太好的印象,后来去拜访政治大学的李瞻教授也谈到此问题,他也认为台湾新闻的混乱已达到一定的程度。爆料、噱头、调侃等充斥整个新闻业,拿自负当自由,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超乎想象。
当然,这并不能否定台湾新闻业者的专业与效率。我在东森财经电视实习的时候,东森的节奏快得惊人,超强的工作压力,让我隐隐为这些高速运转的记者们忧心,身体强度可以吗?没有办法,有记者和我讲,大家都在拼命地跑,你不跑电视就会死掉,你也就会饿死。
让人敬佩的专业新闻业者,却做出了令人作呕的新闻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这就是台湾新闻的伪自由所在,除了背后的财团控制使得媒体惟收视率马首是瞻,另外在台湾长期的政治生态中,存在着蓝绿两大阵营,媒体似乎也各有偏好。加上台湾面积狭小,新闻市场不足,竞争激烈,媒体弱化新闻事件本身,而围绕事件在其周围寻找突破,使得最后议题变质转化变成了常态。
关于两岸交流
真的没有想到“大陆”这个词会在台湾如此高频率的出现。我在东森财经电视实习的一个月里,能够感受到几乎所有重大的议题都不会离开大陆,难怪有民进党立委作呼天抢地状:“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已经超过了41%,远远超过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33%的警戒线……”
从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等陆续访台,签订数十亿订单到两岸MOU的签订;从即将在台中市举行的第四次陈江会到明年春天即将签订的两岸ECFA协议,台湾和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正在日益紧密不可分割……
“两岸之间的交流,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职责,是一种不可动摇的历史使命!”我们到达文化大学的第二天,郑贞铭老师就这样告诫我们。两个月迅速划过,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了两岸交流的热度。
我不但帮助文化大学的老师接待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更令我不曾想到的是,就在我们快要离开台湾的时候,我们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的樊丽明副校长和郑春院长竟然来这里看望了我们,着实令我们激动了一番,两岸民间文化教育交流的频繁程度可见一斑。
两岸毕竟彼此封闭隔阂的时间太久,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沟通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大学的老师同样告诉我们,希望我们成为两岸之间感情、文化、思想交流的种子,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远未说完的话
我们在那个雾霭迷蒙风雨潇潇也让人惬意的冬日离开了台北,但我们从未和台湾说再见,两岸的隔绝让两岸人民多少年来该说的话没有说,多少年来该做的事没有做,多少年来该走的路没有走,多少年来该爱的人没有爱……过去的终究已经过去,我想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那些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该走的路、该爱的人离我们不会太遥远……
邵方超(左一)在台北孔庙与台湾学者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