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玉麒,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
8月8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全美海外华文教育名师巡讲团》赴美讲学。这是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和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办、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承办的项目,已经开展多年受到了海外华文教师的热烈欢迎。巡讲团在20天时间里经历8个陌生的城市、接触了数百位华文教育工作者,让我对海外华文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一、海外华人的乡梦情结
第一讲是在休斯顿现代中文学校,我讲的题目是《华文教学现代化的的语料库方法》。我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介绍了各类语料库,包括我们多年来研制的“当代汉语流通语料库”、“儒学典籍19种语料库”、“四大名著语料库”等,还特别介绍了美国华人社区词在华文教育中的作用。课后讨论时我们发现,学员们最感兴趣的是怎么得到具体的材料,比如汉字形体演变的资料、最常用汉字、词汇、熟语、惯用语以及课外阅读材料和练习题的设计等等。
因为听课的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小学华文教师。他们怀抱的汉语情结几乎是所有美国华人的共同梦想。从他们踏上美国的那一刻起,无论工作多忙、压力多大,在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追梦之旅中,永远都萦绕在乡梦的光晕中,从来没有停过。在深受触动的同时,我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为美国华校教师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服务。
第二站是圣路易斯。我们及时总结前一讲的经验,第二次讲课开始增加了互动,调查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华文教师的需求。在美国这样一个全球头号超级大国,华人和华文教育要面对与以英语为通用语的主流社会的调适。而美国又是现代实用主义的发源地,其现代化无孔不入地彰显着实用主义的精神和原则,教育是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华文教育不能超然世外,应该探索出一条与主流社会和谐调适的方式和发展目标。
因此,我把讲座题目改为《华文教学现代化的思考》,对美国华文教育提出了“既非母语、又非外语”的定位,主张“亦非亦是、综合兼顾”的原则和“注重实用、接轨主流”的路线。
二、寓教于乐、乐在其中
针对如何激发华文子女学习积极性、提高华文教育效果的问题,我在辛辛那提华文学校讲座的题目是《海外华文教学快乐化的思考》,重点放在华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寓教于乐”,让教学双方都能进入“乐在其中”的状态,而避免“双向折磨”的苦恼。
我从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几个方面,列举许多充满睿智和风趣的例子,证明汉语的多重魅力,就在眼前耳熟能详的句子中,就在身边常用字词语境中。老师做有心人,会发现其中的乐趣,从而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辛辛那提华文学校我意外地遇到了一位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儒学高等研究院毕业的硕士戚欣,她随男朋友到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业余时间到华文学校当义工。从这位校友那里,我深入了解了在美国做义工的情况,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美国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不仅是科技发达、产品丰富,更深层次的是观念更新、文明进步。义工和志愿者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现象之一。义工是全社会认可的规范化的一种服务社会的模式。所有在读学生都要有当义工的经历,所有从事过义工的人,都会在个人的诚信资讯档案中留下记录。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这也许是对个人的一生都有用的“正能量”的记录。
在现代社会的诚信体系下,义工都兢兢业业地从事各种社会服务工作。他们的投入和奉献绝对不亚于专业人员。联想到孔子所提倡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华文教育领域的师生双方都应该进入“乐之者”的境界。教师以教中文为乐、学生以学中文为乐,这才是华文教育可以良性循环、生生不息的理想状态。
三、华文教育的发现之旅
巡讲的第四站哥伦布华文学校。
哥伦布市是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所在地,在美国大城市中排名第16位。因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成为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如果没有哥伦布的发现,还不知“今日之城郭竟是谁家之天下”。而正是这种探险和发现的精神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同时去参观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纽沃克分校,乘坐免费公交车观赏了校园风光、在学生餐厅体验就餐的感觉,去图书馆“浏览”林立的书架。一路上所见所闻,止不住所思所想,思考一流大学的可比性目标,想着第二天的讲座有何新意。到住所的时候思路已经成型:围绕哥伦布的精神,以《美国华文教育的发现之旅》为题。立意于“发现”华文教育的价值、前景,发现中文的知识和乐趣,发现汉语的多元功能,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巡讲团一行还到了风雨飘摇的底特律。出发前就知道要去底特律,亲友同学都不由自主地发出警告:“注意安全,夜晚不要外出”,“听说政府破产了,1美元就能买套房子!”。
实际上,即使1美元买的房子每年也要缴纳几千美元房产税。因为治安状况不好,没有人愿意去住,许多房子都空着,租不出去也要交税。所以,有的房子即使白送也没有人愿意要。
我们去了底特律的白人区、福特汽车公司总部、乘坐只有两节车厢的无人驾驶有轨火车,凌空穿梭在林立的高楼之间,浏览市容似乎看不到萧条冷落的场面,感觉到的还是生活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的一个现代化都市。所以说,走马观花,各取所需。片段闻见,难免窥豹。
在底特律华文学校我讲的题目是《海外华文教师汉语知识结构优化的思考》,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创造性工作,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四、海外华文教材建设与优化的思考
巡讲的第五站是克利夫兰,我们特意去了俄亥俄州立大学。
在校园里参观了东亚语言研究中心和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了解了该中心主任吴伟克教授创立的“体演汉语”教学法,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许多热爱汉语的美国人。在东亚语言研究中心,我们看到了正在研究中的网络汉语教学课程——他们把王朔的《看上去很美》漫画作品作为基本读物。看到里面有“大海航行靠舵手”之类久违了的“文革词汇”,这让我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和选择的差异。即使是全美汉语教学法权威的视角,对规范汉语的理解和认知也会有时空的距离,这自然会影响到教材的编写乃至学习效果。
晚上,我把第二天的讲座题目定为《海外华文教材建设与优化的思考》,客观中肯地分析华文教材的现状和优化的基本原则。在语言、语用与文化的关系中,强调应以规范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为基础和重点,语用和文化作为二语习得的辅助信息。当学会了语言基本功能之后,再扩展到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否则,正如有些初学者以为张口“老娘”、闭口“哥们儿”,时不时来句“二五眼”、“倍儿棒”之类的才是“地道的汉语”。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读应是华文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芝加哥是这次巡讲的最后一站。在这座全美第三大城市的荣耀光环背后我体味到了“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一所学校孤军奋战所能做到的,而是一个地域历史人文精神的凝聚和创造;“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也不是某一学科自身的优势,而是受惠于整个办学理念和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环境的养育。由此联系到华文教育和教师培训,也需要从眼前急需的教材、教法、教具扩展延伸到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视野和更远的发展上做足功课。所以我把这一讲的题目定为《华文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文本筛选方法》,用两天时间把《笠翁对韵》中的字做了HSK字级标注,然后把甲乙级常用字的“对字”例子抽出来,演示给大家,说明文本筛选的基本方法,再扩展到现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视—冰箱、上课—下班”等例子,说明对联的基本声韵规则。
五、余言
20天美国中部八个城市华文教师培训巡讲结束了。这是华文教育的追梦之旅,又是一次难忘的“跨文化”之旅。在东西方文化交互对比中深入了解了美国华文教育的现状,了解了华校教师们的工作方式、教学环境和敬业精神。收获多多,感动多多,难以尽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旅美华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华文教育的师资、教材、教辅读物的供应,华文教育的学术研究、资源建设、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利用等等,都需要适应新情况、取得新发展、上到新水平。这就需要国内相关领域的同仁积极关注、协同创新,汇集各方面的聪明才智,为华文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汶川地震时,一句“因为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鼓舞和感动了所有国人。每当想起这句话就不禁涌起一股热烈的冲动,整个身心都感受到一种非凡的力量。
从大洋彼岸回到首都机场,看到熙熙攘攘的旅行者,脑海中回荡的就是这句话,的确,强大的祖国就是我们的依靠。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美国华文教育的追梦之旅一定会在祖国大家庭的关心支持下,早日梦想成真。这正是:
同源同种同血脉,华文华语四海一。
追梦何惜路修远,好梦成真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