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鲁宁,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副院长、文艺美学研究所副教授,2014年赴加拿大UBC哲学系访学。
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委派,2013年12月28日至2015年1月18日,我在加拿大UBC哲学系做访问学者。回想这匆匆而过的一年多的时光,内心感觉充实而宁静,诚如UBC的校训所言,这是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一片心灵之地”(“A Place of Mind”)。
UBC的全称是“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中文名称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港台也翻译成“卑诗大学”),这是加拿大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大学,该校最初作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分校成立于1908年,1915年独立成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并招收了第一届379名学生,距今正好一百周年。经过百年长足发展,UBC如今已经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并享有较高国际声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现有两个校区(温哥华校区和奥肯纳根校区,其中温哥华校区为主校区,坐落在温哥华西部太平洋岸边的半岛尖端,与温哥华繁华的市中心隔湾向望,号称“北美最美丽的大学校园”;2005年,为支持BC省的内陆发展,又在落基山脚下的基隆拿市成立了奥肯纳根校区)、14个学院、50多个系、200多个本科专业、100多个博士专业,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日制在校生58000多人。UBC多年来人才辈出,曾经培养出3位总理、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8位罗德学者(此奖为学术声誉极高的面向本科生的世界性顶级奖学金,亦称“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此外该校学生还获得过63枚奥运奖牌。在世界各大高等教育排行榜上,UBC近四十年来一直位于加拿大全国性大学前三强(另两强是多伦多大学和麦吉尔大学)、世界大学前40强,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2014年全球大学排行榜将其评为加拿大第2名、世界第32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5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将其评为加拿大第2名、世界第30名。
这次去UBC的学术访问是受哲学系Dominic Lopes教授的邀请才成行的,Lopes教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UBC哲学系杰出大学教授、美国美学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原理、视觉艺术研究和新艺术形式研究。在这一年多的诚挚友好的学术交流过程中,Lopes教授的严谨、敬业、坦诚和谦虚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次访问,跟上次去耶鲁大学访问已经时隔近十年了,对西方一流大学的学生培养和学术运作机制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触。
众所周知,讨论班是西方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主要形式,在参加了一门面向哲学系研究生的美学讨论班课程之后,我发现这个讨论班很有自己的特色。跟传统的讨论班一样,这个讨论班每周都会围绕着一些已经发表的美学相关论文进行研讨,除此之外,这个讨论班还会讨论师生尚未发表的手稿,而且会根据讨论材料的主题邀请不同的教授前来参加指导。在跟Lopes教授的交谈中得知,哲学系美学研究生在论文投稿前,都会首先提交到讨论班供大家批评,经过充分讨论和精心修改后再把论文投出去。这样既提高了论文被采纳的概率,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是一个很好的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方法。Lopes教授本人就将自己的书稿《四种摄影艺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即将出版)慷慨拿出来,发给讨论班每人一份,供大家讨论。讨论过程中,教授本人会从学生的不同意见中受益,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老师的观点和方法。这样一种讨论班教学形式还是很值得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借鉴的。
图书馆是这一年来最经常去的地方,跟北美其他高校图书馆一样,UBC图书馆宽敞明亮,设施完善,服务周到。UBC图书馆系统由15个分馆构成,目前有700多万册藏书,是加拿大第三大学术图书馆。其中我最经常借阅的图书馆是Koerner Library和I.K.Barber Library,前者主要可以借阅哲学、美学类图书,后者主要可以借阅艺术类图书。UBC图书馆系统有两点值得肯定,首先是可以从UBC图书馆开具一张一年有效的临时图书卡,凭这张临时图书卡,可以前往其他大学或机构的图书馆免费办理借书卡,我除了拥有UBC借书证以外,还办理了大温地区另外一所著名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简称“SFU”)图书馆的借书证,以及温哥华公共图书馆(Vancouver Public Library)的借书证,这三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以相互补充,借阅数量不限,完全免费,2014年下半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这三家图书馆的书海里消磨的;其次,UBC图书馆除了纸质版藏书以外,还大量购买电子版图书,目前电子版图书已达140多万册。这些电子书主要有PDF格式或者Epub格式,制作非常精美,与印刷版图书在外观上一模一样,而且,这些电子书出版时间很新,几乎与新书同步出版。这些带有版权保护的正版电子书资源非常方便读者借阅和阅读,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参加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2014年10月29至11月1日,我应邀参加了在美国圣安东尼奥举行的美国美学学会第72届年会,第一次见到了Peter Kivy、Kendall Walton、Stephen Davies等西方美学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国外同行们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收获颇丰。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第一次参加由西方同行组织的学术会议,其广泛的讨论对话的会议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会议不但专门设有若干作者和批评者直接对话的环节,而且,在分组发言中,每位发言人在规定时间内陈述完论文要点后,评论人会紧接着对其优缺点做出评价,这些评价都基于事先的书面准备,绝非泛泛而谈,而且事先不会让发言人知悉,在评论人做出评价之后,发言人可以即席对评论人做进一步的回应,然后,听众对发言人提问,发言人通过回答问题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修正自己的主张。整个对话过程生动而鲜明,尖锐而真诚,大大提高了学术会议的效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一年的访学时光转瞬即逝,回想起在图书馆面对浩如烟海的藏书常常涌起“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叹,只能默默前行,希冀在真理的海边找寻一只属于自己的贝壳,这也许是这次访学除了知识以外的一点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