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鲁宁,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2004年12月至2005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赴耶鲁大学研究西方哲学美学。
问:您到耶鲁之后第一个新奇的感觉是什么?
答:第一个感觉是,美国的人太少了。我到美国的时候正是圣诞节前,我12月19号飞抵纽约,21号到纽黑文。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地方的人太少了。整条大街只有我一个人在走,附近的三四条街上也只有我一个人在走。从摩肩接踵的济南来到一个街上不见人影的地方,很不习惯。耶鲁大学此时正在放圣诞节的假,校园里也是没有几个人。
耶鲁大学一年有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两个学期,四个假期。圣诞节是一个大假,相当于我们的寒假,大概有三个星期的样子。接下来就到了春季开学。随后是两个星期的春假,很多学生会到加勒比海去度假。然后是暑假,暑假很长,大约是两个多月。暑假开始以后是秋季学期,然后到11月份又会放感恩节的假。
问:那耶鲁的学生是不是很轻松啊?
答:不是,耶鲁的学生很刻苦,他们的假期很多,但是学业却非常繁重。我们平常看到的都是美国学生玩的一面,很开心、很能玩的样子。但实际上美国人学是学,玩是玩,分得十分清楚。耶鲁的学生特别刻苦,让我感到非常吃惊。即使是周末的时候,实验室、图书馆都是灯火通明。他们的用功程度,超乎我们想象。这一点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问:他们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习?课堂学习还是课下自学?
答:课堂学习是主要的,但课下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每次课老师都会布置课下读书,哪几本书,从哪一页到哪一页,大约要一二百页的样子。你要是不读,下节课就会跟不上,就会不理解。所以说他们课下的任务也是十分的繁重。另外一个,他们写paper的任务非常的繁重。每一门课在学期中间都要交两篇短的paper,学期结束的时候,本科生要参加考试,研究生可以参加考试,也可以选择交一篇25页的长paper。这些论文都要求打印出来,大概要占到期末成绩的一半左右。所以平时学生除了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读书、查资料、写论文也是下足了功夫。
问:那他们交的这个论文,和我们交的论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答:他们对论文的要求是这样的。首先上课的时候,老师会给每个人发一张纸,写上老师认为比较适合学生做的题目,这些题目不是特别的高深,当然也不是特别简单,需要下功夫,并且老师规定好字数。你要是觉得自己的水平比较高,也可以自己选一些适合自己的题目。总之,他们写论文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写paper是很锻炼人的学术能力的,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诚实教育,学术上尤其严禁抄袭。对于学术抄袭,美国各个大学对此类现象均会做出严厉惩罚,比如哈佛大学,在每一个学生刚入校的时候就会要求他签一份诚信协议,如果paper中一个引文没有注明出处就是天大的罪过;又如耶鲁大学,轻微的抄袭会导致停学一年,严重的抄袭会导致直接开除。
问:他们除了学习刻苦以外,在思维方式等方面有什么特别吗?
答:他们最大的不同是批判性思维比较发达。耶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Critical Thinking”。
在“常春藤联盟”当中,耶鲁大学也许是最注重本科教育的学校,诺贝尔奖获得者、大牌教授都要给本科生上课。耶鲁的教授认为,如果一个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没有建立起这种“Critical Thinking”,那就标志着大学教育的失败。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就是老师鼓励学生随时对老师进行提问和辩论,不论是在本科生的大课上还是研究生的讨论班上。耶鲁大学的课堂有一个传统,就是学生一旦有什么不懂的,就会马上举手提问,老师也会马上停下来解答。这种情况在研究生的课堂上表现得更明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犹太学生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哲学系的“海德格尔研究”讨论班上就见识过几个高年级的Ph.D.犹太学生。他们发言最踊跃,提问最犀利,思考最积极,跟老师的辩论也最热烈,这种对真理的执著追求这让我想起了马克思和爱因斯坦。
问:您觉得您在耶鲁课堂上的这些感受对您回国之后的教学有什么影响吗?
答:耶鲁大学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我们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也提出要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我觉得最优秀的本科生应该具有最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向来以学习成绩优秀著称,但是很少能够问鼎诺贝尔奖?根本原因在于不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而也就缺乏创造性。你只会背,但不知道背的东西对不对。
我觉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最直接地和老师有关。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的。我现在在课堂上就鼓励学生一有不懂的地方,或者,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有不合逻辑的地方,马上提问,我就马上解答。这样不但能立刻解决疑问,还能形成一定程度的互动,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这个学期的效果就比以前满堂灌好一些。
问:耶鲁的学生在刻苦学习之外,对社会的关心程度是怎样的?
答:耶鲁不是象牙塔。耶鲁的学生有一种十分强烈的关心社会现实、关注政治的意识。在耶鲁主图书馆(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的公告牌上,每天都有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纸条,每天都变换内容,而且以批判的居多。我就见过一个标语,写的是:“Mr. Bush makes more enemies than we can kill!”(布什先生创造了在我们的应对能力以外更多的敌人)。很明显,这是学生表达对自己的校友、总统先生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的不满。
耶鲁大学非常重视学生与周围社区的关系,有意识地去服务周围社区的居民, 就像我们山大服务我们周围的社区一样。纽黑文原来是一个工业城市,现在衰败了,贫困和犯罪困扰着它。 耶鲁大学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社团是由法律系的学生创办的,是从法律上援助纽黑文市妇女的一个组织,效果非常的好。这样法律系的学生一方面能够运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别人,锻炼自己,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耶鲁在纽黑文的形象。纽黑文就像一个穷亲戚,耶鲁多年来一直想摆脱掉这个穷亲戚,现在耶鲁转变思路,主动帮助她了。
问:除了服务社区以外,耶鲁学生有没有一些勤工俭学一类的活动?
答:耶鲁是美国出了名的贵族学校,据调查85%的学生来自美国名门望族,因此,耶鲁的学费很高,一个本科生一年的学费是4万美元,一般的美国家庭是承受不起的。这样如何才能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耶鲁呢?耶鲁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它所有的研究生都有奖学金,而且是全奖,一万五千美元,足够一个人生活了。另外,如果父母的年收入在一定标准之下,耶鲁就会给学生免学费,还会提供一定的补助。
除此以外,耶鲁还为许多同学提供校内打工的机会。比如说,很多网络、报纸的编辑,图书馆的服务人员都是学生。如果学生非常贫困,一般会打两份工。耶鲁的校报——《耶鲁每日新闻》(Yale News Daily),就是学生自己办的,学校头天发生的事第二天就能上报,大部分是耶鲁的新闻,也有全国的重大新闻。《耶鲁每日新闻》除了假期不出刊以外,基本上每天一期,对开八版,免费赠阅,在耶鲁期间这是我了解耶鲁动态的主要渠道之一。这种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大胆自由,主要内容围绕着耶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学生和教授对大学存在问题的反思,当然,少不了耶鲁大学的体育赛事报道。我曾在《耶鲁每日新闻》中读到对耶鲁大学校长列文及其他学校管理人员高工资的质疑,读到年轻的助教授在职称升迁过程的烦恼。
问:耶鲁给您比较深的印象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在耶鲁大学的这半年访问学者时光,我主要参加了几项活动:第一项,我在三个系选了三门课,一是比较文学系的“中西视野中的比较诗学”,另外一门是英文系的“文学理论导论”,还有一门是哲学系的“海德格尔研究”。在课堂上,耶鲁的学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这个刚才已经说过了。
第二项活动就是读书,主要在图书馆读书。耶鲁的图书馆非常著名,藏书1100多万册,是全美第二大学术图书馆,仅次于哈佛。耶鲁图书馆非常奢华,主图书馆叫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它的一个参考室的装修费就花了500万美元,宽大的桌面全部以真皮覆盖,此外,图书馆全部是精装书,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全精装图书馆。由于图书太丰富和空间有限,耶鲁的图书馆不存副本,即使目前这些藏书,也已经是多次清理之后的了,并且如果一本书三年之内没有人借就会被运到地下室,这样他们的书还挤得很满很满,可见他们的财力有多雄厚。
耶鲁图书馆系统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完全以教师与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完全以使用者为中心。它大概有16个图书馆,包括很多专业图书馆,像著名的贝内克珍本和手稿图书馆,艺术图书馆,建筑图书馆,宗教图书馆等等。一入学,耶鲁的信息中心就会给每个学生一个耶鲁的信箱作为官方联系通道。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借书,如果书不在你所在的图书馆,还可以在网上点击你要借的书,一般来说书会在一天以内送到你所指定的图书馆的循环台。书一旦到馆,你立刻会在自己的信箱里收到一封E-mail,告知此书已到,请在10天内去取。耶鲁还书也很方便,在任何图书馆借的书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均可以还。而且借书的册数没有任何限制,从理论上讲你可以同时借无数本,所以在校园里你会经常见到一个学生会怀抱一二十本书回宿舍。但是有一点,就是,一旦有别的人在网上追索这本书的时候,你必须在10天以内归还。如果没人追索的话你可以永远将书放在你那里,只是不要弄丢了,一旦丢了罚款很厉害的。不过这种追索的情况很少。即使是教授课上指定了书目一般也不会发生追索的情况,一是教授不会要求你一次读完一本,会布置几页,而且他们的学生一般都到专门的书店去买旧教材,大学书店的旧书很便宜。
耶鲁大学另外一个特点是网络非常发达,大部分地方都能看到有线联网的公共电脑,在任何地方都能上无线网,而且全免费。他们的学生上网,一般是及时看信箱,学校、校长有什么通知,会直接发到每个学生的信箱里,然后就是看看新闻,看看学校里一些需要办的事情,教授跟你联系也主要通过信箱。还有上网查资料,他们的图书馆除了有形的书以外还有庞大的数据库资源,耶鲁几乎定购了世界各大数据库,电子资源非常发达。
还有一个和国内大学十分不一样的地方是,耶鲁没有行政楼,他们没有庞大的行政队伍,是教授治校的典型。他们一般是每个系设一个系主任,其角色相当于教授召集人,比如某一个领域缺了一个教授,全系的教授就会坐在一起讨论谁合适,讨论需要聘请哪个人。系主任本身就是教授,不脱离教学。
问:那您对耶鲁大学在学术氛围、学校管理运转方面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感受吗?
答:我这次访问耶鲁大学主要有四大感受:
第一是严格。耶鲁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特别严格。耶鲁大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招集教师。比方说空出一个职位,可能会有几百个Ph.D.(毕业的博士)来争。经过层层选拔、淘汰,最后由教授们讨论,并参考学生的反映来决定引进哪一名教师。一个优秀的Ph.D.到耶鲁以后,一般来讲要奋斗10年才有可能获得终身教职。耶鲁大学跟哈佛大学一样,他们的副教授都没有终身教职,在一般的州立大学副教授就已经获得终身教职了,但在哈佛和耶鲁只有正教授才是终身教职。在这10年间必须拼命地读书、写文章、发表文章、出书,而且都是一流的水平,不能有水分。他们的学术制度非常严格。所以他们的教授非常勤奋,图书馆经常能见到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前来借书、查资料。
耶鲁对学生也非常严格,一个不优秀的学生是进不了耶鲁的,优秀的学生进了耶鲁大学以后还要经过层层淘汰,本科生四年要修满36门课,其中至少12门在主修专业以外选课(外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大类每一类至少选三门课),需要修大量的学分。研究生要求非常严格是他们的另外一个特点,一般到了研究生的第二年末尾,会有一个笔试和一个口试,通过了才有资格做一个Ph.D. Candidate (博士候选人),再经过两年的教书和看书,在第5年把论文写出来,第6年答辩,也就是说拿到一个Ph.D.一般需要6年的时间。如果通不过的话就被淘汰了,只能拿到一个硕士学位。
他们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极其严格,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也值得借鉴。耶鲁大学哲学系在其Ph.D.培养计划中就明确规定,搞任何哲学流派、哲学家研究,必须以精通那个流派、那个哲学家的母语为前提。如果你搞德国哲学,搞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你就要精通德语,如果你搞德里达、福科,那你就要精通法语。也就是说,只有精通这门哲学的母语,你才有资格去做这篇论文。你要是不精通作者本国的语言,就不能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原著的基础上,你就有可能仅仅去参考第二手的资料,这样就无法站在学术最前沿,就达不到博士论文应有的学术造诣。
在这样一些严格的要求下,耶鲁学生的淘汰率很高。他们的淘汰是很自觉的淘汰,如果学生读着读着感觉自己实在是达不到教授的要求,实在太吃力,就会主动提出退出。教授也是这样,耶鲁规定在五年之内一个Ph.D.必须升为副教授,否则就得卷铺盖卷儿自动走人,可以说很残酷。
第二个感觉是自由。学生有选课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课,当然也有老师的指导。教授有讲课的自由,就是说教授讲什么内容校方不能限制。美国终身教授职位的设立就是为了防止因为意识形态原因解雇教授。而且,教授每工作三年到五年,就会有一年的带薪休假时间,这一年时间教授可以写书,可以到世界各国访问、研究、演讲、合作。另外他们的氛围很自由,课堂上基本是轻松愉悦的氛围,可以就某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但是并不会伤害教师的尊严,也不会影响学生将来的前途。这种自由一旦形成传统了就非常好了。耶鲁大学的校徽上用拉丁文写着“光明与真理”,我想自由应该是光明与真理的基础。
第三个印象就是高效。学校的运转特别高效。首先他们没有庞大的脱离教学的行政队伍,因此耶鲁也没有办公大楼。比如说我所在的比较文学系,行政方面就只有一个系主任,一个主任助理兼本科教务,再加一个研究生教务,三个人就可以使整个系运转得挺好了。另外一个原因是信息网络发达,这么大的大学运转良好靠的就是网络,办什么手续、办什么事情都是通过网络,绝大部分事情不需要跑腿。
第四个感觉就是高度国际化,耶鲁大学的确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学,你能在耶鲁见到各个国家、各个种族的学生和学者。耶鲁非常注重延揽世界各得优秀的学生和学者,建立良好学术关系,这位耶鲁的发展开辟了更有前景的道路,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