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记者见到了刚刚荣获第五届泰山奖艺术理论类一等奖的徐超教授。人们对徐超教授最突出的印象,是他以传承经典文化为己任的专情,以及治学严谨、做事追求完美的精神。徐超教授长期从事文字学、训诂学、书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在上述研究方向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近20年,指导过数十篇有关经典文化传承的学位论文,出版过《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崧高维岳——蒋维崧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全国通用书法等级考核教程》,《贾谊集校注》,《贾谊文选译》,《古代汉语语法》,《礼记》、《中庸》等经典古籍的选编和今译,参与主编、编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书法、篆刻》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中国文化精华文库》、《孔子文化大典》、《九流十家》等许多大型经典文化丛书,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其中,与陆侃如、冯沅君、王仲荦等前代著名学者的著作一起列入“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文史书系”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他的代表性学术著作。该著1996年出版后曾被许多高校用作专业教材或辅助教材,至今已印刷10次。 1998年台湾五南图书有限公司购买了繁体字版权,列入台湾“学术著作与高校教材”系列丛书出版,在世界华人地区发行。该著曾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等8项奖励。
与他的学术成就互相辉映的,是他在书法研究、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方面的成就。徐超教授有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学习的经历,从章黄学派的重要传人陆宗达、殷孟伦等先生那里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学问和学术训练。又由于文字与书法的密切关系,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为幸运的是,他能在数十年间一直得到大师级学者书法家启功和蒋维崧先生的影响和具体指导,在学术和艺术两块园地上同时辛勤耕耘,并寻求打通学术与艺术的关口。近20年来,他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书法,为书法创作提供借鉴,探索文字书法学的途径;同时,又从书法的角度研究文字,探索书法文字学的途径,进而提出“边缘学科”建设的见解。他的这些理念和实践给文字学、书法学的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启、蒋二位先生身体力行的“以学驭书”理念在他那里更得到彰显和传承。在2003年“第一届启功书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具体阐述了这些思考意见,得到了启功先生等与会专家的赞同。
难能可贵的是,徐超教授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同时,又通过著述和讲学等手段,将他的书法教育理念在各种层次的书法教育实践中加以推行。近20年来,他在培养本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外,还接受留学生、进修生、访问学者、博士后等,同时还坚持为中国书协和山东书协培训中心等书法教育培训单位上课。针对全国书法考级和中学生书法教育,他出版了《全国通用书法等级考核教程》,参与主编、编写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书法》和《篆刻》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从1996年开始,恢复了蒋老开创的文字书法学研究方向,并招收硕士生,后来发展为“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方向,并招收博士生,为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兼任耄耋之年的蒋维崧教授的工作助手、与蒋老联名招收培养博士生的5年中,他的学问、艺术、人生更是得到空前升华,学者和书家的双重身份因此在他的身上也得到了完美的融合。由于他的执着努力,2002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2003年,被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他荣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兰亭奖”。2007年获山东省书协学术贡献奖。他的《崧高维岳——蒋维崧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2012年荣获山东省政府文艺最高奖——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像启、蒋二老一样,徐超教授在书法创作方面的理念、理想和追求,也是建筑在学术、学科基础上的,即能体现根基与延长的结合、学术与艺术的结合。总之,是学科推动着他的书法研究,书法研究推动着他的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有了这样的专业背景,书法自然与众不同。我们至少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点:
其一,我们看他的古文字书法,在一个字往往有多至几十种写法的情况下,他能顺手写出最美的字形,并对它们的构形方式、构形寓意和历史演变如数家珍。他偶尔片言只语却振聩发蒙般的讲述,也能让我们窥到古文字学的神奇天地,领略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1994年他为佛教文化书画大展的题联:“佛祖拈花,迦叶会意;达摩面壁,神光传经。 ”释迦牟尼、迦叶、达摩、神光(名慧可。不称慧可是为平仄需要),是佛教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人物。此联阐述了禅宗中诚心传学的方式和精神。1995年他为韩国成均馆大学校中文科建科四十周年的题联:“传道有恒真善美,立基不朽德功言。 ”该校一贯注重“真善美”教育,故有上联。下联用中国人“三不朽”为典,可谓巧对。 2008年他为汶川抗震救灾英雄的题联:“九悬生死山河痛,百入火汤日月知。 ”热情讴歌了救灾英雄赴汤蹈火的精神。 2008年他应邀为布置北京奥运场馆提供的题联:“饮河逐日,御气行天。 ”上联借用《山海经》夸父逐日的故事,赞美运动员的竞技精神;下联用《庄子·逍遥游》列子乘风飞行达到妙境的典故,赞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境界。2011年他为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建校110周年题写二联,其一:“来哲奋扬,克弘丕业;新猷继献,孔景有光。 ”此联全用先秦词语,文辞典雅。“来哲”,继往开来、卓有智慧的人。“克”,能。“丕”是大的意思。“猷”,计谋、规划。“孔景有光”系青铜器铭文里的原话。“孔”,很。“景”,大。全联赞扬后世才俊奋发激昂,其精神和能力都足以弘扬前辈的伟大事业;他们不断提出的新战略新规划,宏伟而光明。其二:“吾门藏巨子,此处觅天梯”。上联说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的教师队伍里有许多权威学者,下联说学人可望通过在此学习进入学术的殿堂。
又如他近期创作的传统文化系列对联:“求真善美,清辉自远;立德功言,利泽久长”、“君子立言,永垂世则;正人得位,长重民生”、“得贤是宝,因材成器;主善为师,唯德有恒”等等。
我们看这些对联,其文辞,都是以国学为主体的传统经典文化。其文学形式是对联。对联被称为浓缩了的格律诗,是袖珍经典文化。其书法书体多是风格雍容富贵、典雅庄重的金文,是典型的庙堂文化、贵族文化。其款文则是精美秀丽的行书。特别是他把一副对联独立写在一件立轴里,装帧成八屏、十六屏等形式,这种“集美艺术”,更能集中显示出传统经典艺术的震撼力。所以,欣赏徐超教授的书法,一定会促使我们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因为他总是把汉字(特别是古文字)、文学等诸多传统文化乃至相关学问与书法艺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从他的书法里,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文化精神,看到他的审美情趣和人格精神。
有评论家说:“徐超教授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他的三大优势:一是有半个多世纪研究精英文化的底蕴,二是有研究精英文化的天赋,三是有研究精英文化的境界。 ”确实说得很有道理。
采访徐超教授时偶然得知,徐超教授最近将有最新成果面世,这个成果就是他用金文书写的《宋诗集联》。所谓“集联”即“集句成联”,一般是选择某人作品中的一句做上联,再选择不同人物作品中的一句做下联,让它们天衣无缝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超越时空的“古人对话”别开天地、别有情趣,旧时学者喜欢做点这种事,而如今已特别少见了,这是因为不仅需要作者静心地读许多书,更要求作者有很好的诗词格律知识和文学修养,是一个经典文化的二度创作过程。徐超教授配出的佳对,集中反映了他个人的精神理念和人生追求,常常会超出原作的蕴含和意境,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宋诗集联》是徐超教授近三年来的潜心之作,共有300余对,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较之前人的集句,其平仄、词句和意义上的对仗更为工稳,更为讲究。如:
“圣贤垂日月(孙应时),法则定乾坤(宋太宗)”、“云物频舒卷(李纲),烟波任去留(释文珦)”、“文明近日月(黄庭坚),淡泊全精神(梅尧臣)”、“僻坐治孤学(强至),结巢占远林(李复)”、“松风清入耳(王十朋),云影淡无心(彭汝砺)”、“有意挥吟笔(喻良能),无人共展眉(寇准)”、“处世无长策(戴复古),澄心对古书(韦骧)”、“鹤老身仍健(苏辙),水清石益奇(陈傅良)”、“薄俗交游少(刘黻),闲观世累轻(李正民)”等等。徐超教授说:书法作品往往不过就是若干文句、一张或数张纸的事,如何给有限的“容量”以无限的“负载”,增加作品的“分量”,所以他常常想到“追寻兼美”。用金文书写他苦心寻觅的集联就是他心目中“集美”的追求。
从浩如烟海的的诗文典册中,沙里淘金般配出这样的一联联绝对,没有“僻坐治孤学”、“澄心对古书”的功夫,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徐超教授的身影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