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诗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诗朗诵也是一种艺术,一种再创造。有的人能写朗诵诗,但不一定能朗诵,不一定朗诵得好。高兰既是朗诵诗人,又是诗朗诵的专家。他朗诵自己的诗,也朗诵郭沫若、闻一多、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诗。几十年后,当年的湖畔诗人汪静之还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抗战时期高兰的诗朗诵很风行。”
高兰(1909-1987),原名郭德浩,黑龙江省瑷珲县人,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中文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高兰参加北平学生卧轨南下的爱国请愿,投身抗日宣传活动。国难当头,他自动调整科研计划,使之有益于全民族的救亡。本来他以晏殊、晏几道的词作为攻研方向,南京请愿归来,一方面是对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幻想彻底破灭,另一方面则由于目睹金陵城内灯红酒绿、轻歌曼舞的“升平”景象,极为悲愤。此时,李煜伤怀故国的词引起这位东北流亡学生的强烈共鸣。他放下对“二晏”的研究,在郭绍虞和郑振铎先生指导下撰写《李后主评传》,“意借李煜的亡国之痛激励国人奋起抗日”。
抗战之前,诗歌界曾经存在一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自我表现、唯美主义倾向,有的诗愈写愈晦涩难懂,搞文字游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为使文艺创作与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相合拍,高兰认为:战时应提倡诗歌朗诵,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文艺,具有听觉艺术的功能。他与冯乃超、光未然、徐迟、蒋锡金等人一起,提出“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的朗诵运动。在诗歌创作上,他提倡写适于朗诵的诗,即朗诵诗。1939年1月15日,《大公报》为高兰举办诗歌朗诵晚会,请他朗诵在诗刊《五月》上发表的《我的家在黑龙江》。一首300余行的长诗,高兰一气贯之,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就在那山岗!那田野!那冰川!那高粱红了的青纱帐!一个,两个,十个,百个,千个,万个,……抬起了头,挺起了胸膛!”
1949年后,高兰出任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中文系教授、副主任。此时,在旧中国漫漫长夜中饱经忧患的诗人,欣喜若狂,创作了《我的生活,好!好!好!》:“朋友,来信已经收到,你问我的生活吗?我的生活好!好!好!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而紧张,也从来没有这样抑制不住我的笑。那时——我正伸出双手,接过了,人民的大学,授课的功课表!”
高兰先生晚年心脏不好,糖尿病也十分严重,经常住在医院里。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记挂着《高兰朗诵诗选》及《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两书的出版。1987年6月下旬,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中文系的领导想尽一切办法将《高兰朗诵诗选》样本从印刷厂取来,送到高兰先生手里,此时先生已进入人生的弥留期,虽已不能说话,但他的双唇还在吃力地颤动,接过书静静放在自己身旁。遗憾的是,高兰先生未能见到自己晚年花了不少心血编选的《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一书的出版,就于6月29日离开人世,终年78岁。
高兰先生早年从事诗歌创作,后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诗歌理论的研究工作。著有《李后主评传》及诗集《高兰朗诵诗选》、《朗诵诗新辑》、《用和平力量推动地球前进》等。晚年抱病编定《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一书,填补了诗歌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