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本亚: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中文系2006级校友,2010年毕业后进藏工作,现在西藏昌都贡觉县办公室任职。
本文摘自近期他给自己山大老师的一封信,发表时有编辑和修改。
一
我常用四个词来形容自己:青春、梦想、激情、挑战。进藏工作是一次冒险。一直不甘平庸,想着要把自己的青春燃烧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我进藏的动机之一。
去年7月进藏。在火车上想着进藏工作的两个目标:我因西藏而改变,西藏因我而改变。刚到拉萨,遇见其他高校进藏工作的同学,非常激动。当时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2010年7月,南京大学、武汉大学、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厦门大学、上海财经、中央民大等十余所高校200余名毕业生,相聚圣城拉萨,群英荟萃。我们是新时代的知青!”
到自治区人事厅报到的时候,负责分配的领导跟我们说:“咱们大家在内地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是天之骄子。到西藏工作,不会让大家受委屈,尽量不会把你们分配到艰苦的地区。”我们算是吃了定心丸。
没想到分配结果出来,我们山大有6个同学要到昌都。当时,我们几个抱在一起,都带着泪花,我说“我们以后就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就在这个时候,武汉大学的赵小亭在贵州支教遇难。我们都想着,我们的命可能也要永远地留在昌都了。这是进藏后最困难的时候。
二
8月19日,到昌都贡觉县报到,然后被分在政府办公室工作,主要做文件收发、起草工作。总觉得这种工作是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参加工作后,如果不是一心准备回内地,我可能早被这种琐碎无聊的工作消磨得一点激情都没有了。
老师,在这儿我一直感觉像生活在一个山沟里。交通不便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儿的人们。他们好像生活在内地的九十年代,很多方面不能与内地接轨。在大学里,老师同学们都很有思想,随便谈起来都是古今中外,海空天空、洋洋洒洒。在这儿,和所有人几乎都没有共同语言,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清高孤傲。
当地的生活条件确实很艰苦,在内地很难想象。大概进入11月份后,水管全上冻,家里吃水还得挑。经常断电,隔一天来几个小时电。刚开始,晚上我坐在被窝里,在床上放个小电脑桌,戴着手套、点着蜡烛看书。与内地城市的条件相比,差别很大。
三
老师,可能您也没来过西藏。很多人都想来西藏,不管是想来旅游,还是想来援藏工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藏。这里简要谈一下我对西藏教育的一点认识。
进藏之前,一直觉得西部经济发展落后,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育落后。但现实完全改变了我对西藏教育的印象。教育支出是国家专项经费,完全由国家承担,占我们县财政支出的最大比重。国家对藏族学生包吃、包住、包上学。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但是,一般家长却不愿让孩子上学,觉得上学没什么出息,没有挖虫草、放牦牛挣钱。当地的中小学出勤率平时只有20%以下。每到农忙季节,教师的最重要任务是防止学生逃学、辍学,保证出勤率。
前几天,和一个在本县乡下工作的同学聊天,看他拍的乡下照片。忽然觉得,我好像还没来过西藏。没下过一次乡,没到过一个藏民家庭,没和一个普通藏民聊过天,不会说一句藏语,没吃过糌粑、牦牛肉,没喝过酥油茶。所以说,虽然工作了大半年,我对西藏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
四
不是很适应目前的工作,或许是没能完成从大学生到公务员的角色转变,没能适应政府的工作环境,但我还是觉得公务员不太适合我。参加工作后,一直在思索,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各种职业都有利弊,到现在还很迷茫。
每天上班五六个小时,工作也不是很累,大多时间还是用来看书。在学校的时候想着,以后找个地方隐居三五年,安静地读书,或许能成为少林扫林僧那样的传奇人物。现在有了机会,却没有了那份清静的心态。读的书也大多是政法、经管类的,实用性很强。安静地读一部小说或一本散文集,都觉得是极为奢侈的享受。
准备年底考研,可能会考北京大学的国际关系专业。一直有北大情结,做一名职业外交官是我从小的梦想。本来想放弃一切梦想,一辈子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民。一个朋友鼓励我说:“梦想绝不打折!”很感动。坚持下来,即使最后一无所获,至少以后不会后悔,因为我试过了。
年轻的时候,除了青春和梦想,我们一无所有。走出校门,忽然想拥有一切,但实现任何梦想都很艰难,最怕有一天,没有了梦想,没有了激情,只剩下行尸走肉的空壳。尽管有重重困难,但我知道这是成长必经的过程,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梦想,创造,也许失败,但我更渴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