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女,1959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祖籍湖南。1977年考入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中文系,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87年7月于该校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继续留校任教。其后又于2004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攻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方向。已出版的著作有专著《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先秦说体文本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诗经与中国文化》《神话寻踪》《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诗骚考古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的多维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研究》《韩非子趣读》《先秦文学史》等,主编《两汉乐府学术档案》《孔子文化大典·生平卷》等,合著《中国文学精神先秦卷》《儒学经典译丛诗经》等,参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审美文化》《中国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诗骚分类选讲》等。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100馀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及《中国哲学》摘要和全文复印。学术成果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重大成果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等。参与主讲的“中国审美文化史”课程获选为国家精品课程及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近年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一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一项,另主持山东省古籍整理项目两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两次入选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文库》。
附:廖群著作论文一览表
一、出版著作
(一)个人专著
《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学习出版社2007年
《先秦说体文本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
《诗经与中国文化》,香港东方红书社1997年
《神话寻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诗骚考古研究》,香港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先秦两汉文学的多维研究》,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出版社2013年
《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增修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年
《韩非子趣读》,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年
《先秦文学史》,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代经典精华彩绘本诗经》,河北少儿出版社1997年
(二)主编著作
《孔子文化大典·生平卷》,中国书店 1994年
《两汉乐府学术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三)合著参撰
《中国文学精神·先秦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中国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诗经学大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英汉对照诗经》,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0年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5年
《诗骚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二、发表论文
(一)权威期刊文章
《“乐三终”与“饮至”歌<诗>考》,《文学评论》2018年第2期
《“乐亡(毋)离情”:〈孔子诗论〉“歌言情”说》,《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
《原始与文明的交响曲——楚辞艺术形态考察,兼论楚辞与〈诗经〉的逻辑关系》,《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高亨文献考据的治学方法及其学术价值》,《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
《“说”“传”“语”:先秦“说体”考索》,《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代拟琴歌与先秦人物故事的汉代演绎》,《文学遗产》2018年第4期
《诗经比兴性意象的文化探源》,《文史哲》1995年第3期
《代言、自言与刺诗、淫诗:有关〈国风〉的两种阐释》,《文史哲》1999年第6期
《厅堂说唱与汉乐府艺术特质探析》,《文史哲》2005年第3期
《简本〈老子〉与“阴阳两仪”思维范式形成再审视》,《文史哲》2013年第2期
《“文学考古”刍议》,《光明日报》2002.11.27
(二)重要期刊文章
《汉大赋——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环节》,《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学报》1988年第2期
《〈易〉“匪寇婚媾”的民俗文化读解》,《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
《易觋说申论》,《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学报》 1999年第1期
《高亨老子研究的考古新证》,《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学报》2001年第5期
《周代“采风说”的文物新证》,《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山海经的原始征兆信仰及其民俗学价值》,《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筮人掌三易及〈周易〉在先秦的传播》,《周易研究》2006年第5期
《从卦象爻位看〈周易〉阴柔阳刚的两仪分合》,《周易研究》2011年第1期
《俗讲”与西汉故事简,<妄稽><神乌赋>的传播》《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
(三)CSSCI期刊及被复印、转摘文章
《从龙凤的原型意味看审美意识的起源》,《理论学刊》1991年第4期
《屈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被复印)
《关于诗经现实主义艺术问题的重新审视》,《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被复印、转摘)
《卵与中国创生神话》,《文史知识》1994年第9期
《诗经与中国偏于主观的文学传统》,《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反归人的生命形态》,《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颂史诗:关于诗经“史诗”的一个新概念设想》,《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
《中国古代文人情诗的文化剖视》,《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
《史诗与颂史诗》,《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8月(被转摘)
《〈易·爻〉“匪寇婚媾”新解》,《文史知识》1999年第9期
《“于我心有戚戚焉”:读〈孔子答客问〉》,《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
《〈离骚〉代言及其三歌考索》,《东方丛刊》2002年第4期
《出土文物与屈原创作的认定》,《东方丛刊》(B)2005年第1期(被复印)
《庄子与老子关系的新审视》,《理论学刊》2005年第11期(被复印)
《先令券书与孔雀东南飞释疑》,《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夏之卷)
《〈庄子〉寓言三种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学刊》2008年第4期
《汉代俗赋与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研究》,《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被复印)
《出土文献与〈两汉全书〉之“全”》,《东岳论丛》2010年第8期
《楚简〈缁衣〉、子思子与引〈诗〉证说》,《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
《〈汲冢琐语〉与先秦“说体”考察》,《理论学刊》2012年第4期
《楚地巫风与屈辞“寓言体”考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从“侧闻屈原”到“世传楚辞”:屈辞初始传播考索》,《山西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被复印)
《西周铭文、<费誓>与<江汉><常武>的互证研究》,《历史文献研究》2014年12月(总第34辑)
《上海博物馆叙事简与先秦“说体”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屈辞中的古史传说与先秦“说体”互证》,《历史文献研究》2017年2月(总第38辑)
《“代拟体” 与“述”屈原 ——以代拟琴歌为参照,兼及“兮字歌”新考》,《中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3期
(四)其他重要文章
《诗经有无代言体》,《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
《诗经“未见”“既见”抒情模式散论》,《人文述林》第二辑1999年
《从人本、人伦到人情:论先秦诗歌情理激荡的内在驱力》,《文艺报》2002.2.26
《王国维的“新发现”与“文学考古学”》,《人文述林》第五辑2002 年
《思孟学统、孟子之傲及其遗响》,《人文述林》第六辑2003年
《考古释“鱼”》,《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
《考古发现与论语释惑》,《人文述林》第八辑2005年
《诗经研究多维视角的拓展与交汇》,《诗经研究丛刊》,2006年
《考古与嫦娥奔月研究新证》,《人文述林》(第十辑)2007年
《“对话式”与“表演式”:〈诗经〉、汉乐府初始传播方式的比较研究》,《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四辑,2008年
《文学考古:文学史的复原与拓新》,《社会科学报》2008.1.10
《中和:〈诗经〉的审美理想与中国文化的基本品格》,《名家品诗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
《郭店楚简与孟子研究》,《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学苑出版社2010年
《行吟泽畔:屈辞传播方式考索》,《中国楚辞学》第17辑,2011年
《董治安师“《晏子》战国作说”的考古印证》,《儒风道骨,君子气象:董治安先生纪念文集》,齐鲁书社2013年
《“赠之以芍药”:牡丹意象性爱意味探源》,《中国(菏泽)牡丹与中国古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
《<史记·封禅书><列仙传><汉武故事>中的仙话故事》,《蓬莱仙道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15年
《今古文之争与家派之争》,《人文述林》2017年
《“说体”——考察先秦叙事文本的新范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