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珍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张泛黄的二寸黑白照片,是当时流行的那种135型照相机拍摄的,至今已有48个年头了,名副其实一张“老照片”。一条长凳上坐着两位老学者,围在身边的是他们的弟子们,或坐、或蹲、或站,一个个英气勃发。长凳中间那位就是萧涤非先生,另一位是黄公渚先生。1959年,全国高校大兴“集体搞科研”之风,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中文系56级和57级也着手编写一部百万言的《中国人民文学史》。这张照片就是“隋唐文学编写组”的中文56级同学和两位指导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60年6月21日,地点在当时的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新校教学楼前。
我们1956年秋入学时,萧涤非先生是我们的系主任,其时他还未届“知天命”之年,精神矍铄,精力充沛。我们上大二时,中文系开运动会,萧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词,言简意赅:“若论体育,在全校系主任中,我还算得上一个。想当年,我还是清华的足球中锋呢!”言毕,引来在场全体师生一片赞许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此言不虚,1935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记载着:“萧涤非,为华北著名足球健将。”除了足球,他还有一个亮点,萧先生百米11秒1的清华纪录,一直保持到1949年后。有青年时代练就的一副好体魄,难怪在“冯陆高萧”4位先生中,他活到84岁高龄。
1959年下半年,从五莲县劳动锻炼归来,我们中文系56级投入编写大文学史。当时的口号是“边学边干”,也就是说,编写的过程也是学习。在大教室中,书桌上堆满《新唐书》、《旧唐书》、《全唐诗》、《资治通鉴》和唐代文学各家的全集、选集,像小山似的。我们终日埋头于其间。
萧先生作为指导老师,有宏观把握,也有具体指点。但他对同学们的文稿不作任何修改,那不是他的职责。对于这种群众运动形式编写学术著作,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他是有自己看法的,他曾对一个同学说:“书是写得出的,但能否出版,没有把握。”后来的结果,也证实了萧先生的预见。
萧先生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由于4年中总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故免试进入清华研究院,指导老师为国学大师黄节,毕业论文《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成绩最优,清华同学会赠他刻有“状元”二字的铜墨盒。萧先生从清华研究院毕业后,经黄节先生力荐,到青岛国立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任中文讲师,所开第一门课即四年级必修课《词选》,时年先生才27岁,从此与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结下不解之缘。
(摘自石家麟《绿茵骁将学界人杰——怀念萧涤非先生》,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