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耄耋之年的学者,他是大家敬仰的先生,他是和谐美学学派的创立者;他步履蹒跚,思维敏捷,他贫泊一生,著述无数;他视学术如生命,只争朝夕,他以弘扬学术精神为己任,默默耕耘;他称自己是理想主义者,他说人生百里自己还未至九十,他八十高龄仍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抱负,他最大的满足来自于读过一天书走在路上的轻盈……他,就是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终身教授周来祥先生。
获奖:责任压力大于快乐
虽然曾经先后获得过三四十次不同的学术奖励,但在得知自己获得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终身教授的荣誉称号时,周先生仍然非常高兴:“这是培养我、我工作这么长时间的母校对我60年来教学科研道路取得的成绩的肯定,是最高的荣誉,我内心特别感恩、感谢和感动。”虽然内心有着最深刻强烈的荣誉感,但是在先生看来,这份荣誉带给自己的压力和使命感更大于获奖本身的快乐,他想到了更多的事。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犹如今日生’,现在应该做更多的事,要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从新开始,有一个新起点。”在科研上,先生毫不马虎,他睿智博学,宝刀不老,有着开拓创新的魄力。除了自己的学术项目之外,他还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培养青年学者上。培养优秀的学术接班人,对青年教师的帮助,人才和教师队伍建设……这些都挂在先生的心上。他要把自己60年来走过的路、体会和教训,告诉未来的精英们,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作为国内美学界的一面旗帜,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实现国际对话,如何让中国本土美学在世界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长期以来先生思考的问题。“应该想办法把中国现代继承传统的美学更快更好地介绍给国际同行”。
从1953年毕业于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中文系至今,先生已与山大风雨同舟走过了几十年,山大教给他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学术品格;文史见长的传统丰富深化了他的理论研究;重视理论和哲学的教学模式使他具有了宏观视野和整体思维。为文院、为学校做更多的贡献,使文院有更大更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成为先生心头又一牵挂。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先生身上折射着执着追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性之光。
人才观:引进大树
在周先生看来,学校设立终身教授这个奖项是用心良苦的。因为它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对整个学校,对全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界都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对人文社会学者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对中青年学者的影响更加巨大,对抵制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对学术的腐蚀,鼓励青年学者坚定学术道路,有信心和力量潜心研究有重要意义。
人才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没有一流的教授,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在先生看来,培养人才,首先要培养高水平培养人的人,要把全国甚至全世界具有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培养好、使用好、管理好和支持好。以学术成果为标志,对一流的教授进行评判,以学术成果为标志作为奖励的标准,以此引导青年踏踏实实做真学问。
先生认为,“人才建设就像校园建设,要引进大树”,引进的大树带来一流的学科,繁荣学术。在引进的基础上,要注意培养本校有发展潜力、有前途的中青年学者,对他们大力支持。先生警告,文科发展没有“暴发户”,文科发展可以提高速度,却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做夹生饭,要走坚实的学术道路。
事业:在久不在速
致力于学术,培养人才,关心学院发展,让先生更加忧思的还有年轻一代的未来发展。
现在的年轻人,在就业、婚姻问题上面对的压力要比过去复杂,但是可以有着更多的选择,自由民主多,个性选择多。先生认为年轻人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从入大学开始就要放飞梦想,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条条道路都是人生之路,幸福之路,创造辉煌之路。”最幸福、快乐的人活得充实、踏实,他们是最有成就感、有贡献的人。第二,事业成败不在于天分有多大,而在于努力多大,一定要踏踏实实往前走,切勿好高骛远。文科关键靠努力,要把冷板凳做成热板凳,一生踏实努力才能获得事业成功。事业在久不在速。第三,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一定要坚持走到底,不要半途而废,“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十里是最艰难的时候,黎明前的黑暗,成功之前往往是最迷茫的时候,所以要一生奋斗,永不止步。
龚自珍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先生所牵挂的,所忧思的,正是我们要努力的。当他像我们一样年纪时,整日流连于图书馆与书店,寒假大年三十晚上他才从学校出发,再步行八十多里到家,过了大年初三就回校读书。在先生的日历上,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在50岁之前,他甚至在凌晨四点之前没有睡过觉。
学校5号楼的书室里摆满了古今中外各个学科的书籍,一层一层地摞得很高,遮蔽了太阳,现在先生常来这看书。以往有位门房大爷看他看书常常忘了时间,到点常来敲他的门,提醒他回家吃饭。八十高龄的先生慈祥和蔼、精神矍铄,在树木葱茏的山大小径走过,思考着高深的哲学命题,享受那种读了一天书带来的满足感。他脑海里常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内心构思着新的图景……
(文:姜群姿 赵春燕 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