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龙教授谈中国西部混合汉语
10月12日,在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知新楼A714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杨永龙教授给汉语言硕、博研究生带来了题为“中国西部的混合汉语及其产生途径”的精彩讲座。讲座由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张树铮教授和杨端志教授主持。
杨端志教授简要介绍了杨永龙教授的学术经历,并对其来访表示热烈欢迎,杨永龙教授也对在座师生致以了诚挚的问候。
杨永龙首先简要回顾了历史上外来语言——尤其是元代蒙古语——对汉语的影响,初步阐述了“中国西部的混合汉语”的概念。语言发展演变由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决定,外来语与本族语的语言接触就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我国西部“中原官话区”的一些地方,如青海甘沟话,长期接触以蒙语为代表的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语言,形成了一些与官话区汉语方言截然不同的语言类型学特征。因此,这些区域的语言可被称为“混合汉语”。
而后,杨永龙以青海甘沟话为例,进一步讲解了西部混合汉语的地理分布和语言特征。甘沟位于甘肃青海之间,其周围地区使用的语言有中原官话、土语、藏语等。甘沟话使用的都是汉语词汇,但句法结构上主要是类似于阿尔泰语系的SOV(主语+宾语+谓语)类型。在语言类型学中,汉语小句主要成分的语序是SVO(主语+谓语+宾语),但是有些研究表明汉语受阿尔泰语系的影响会有SOV语言的特点。甘沟话就是一种典型的SOV语言。此外,甘沟话还具有格标记、复数标记、双系式、副动词标记等类似阿尔泰语系语言的特征。
对于甘沟话等西部混合汉语的形成,杨永龙从逻辑上提出三种可能的解释。A)以汉语为母语,受SOV语言影响而成;B)以藏缅语、阿尔泰语(均为SOV)为母语,受汉语影响而成;C)既有汉语、又有SOV语,双语混合(突变)而成。通过分析这些地区历史上汉族稀少、接近少数民族地区等历史、地理因素,并结合语法最不易受语言接触影响这一规律,杨永龙的结论倾向于肯定B)、C)两种假设。同时,他还据此指出,西部混合汉语的产生途径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张树铮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杨永龙教授的结论表示赞同。杨端志教授认为,杨永龙教授严谨的治学方法、优秀的学术素养值得我们学习,使人如沐春风。讲座引起在座师生的强烈共鸣,获得圆满成功。
学者名帖:
杨永龙,男,1962年生,河南省信阳人,复旦大学博士。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二室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史、语言接触与方言语法。著有《〈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汉语史论稿》、《刘知远诸宫调语法研究》(与江蓝生合著)等。